8月6日,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领航 逐梦井冈”社会实践团的17名师生,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统一安排下,沉浸式体验“红军的一天”,他们在红色沃土上追寻革命足迹,感悟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八角楼前悟真理:一根灯芯下的革命道路探索
实践团首站抵达八角楼革命旧址群。在谢氏慎公祠——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前,基地刘文强老师开展了现场教学。他结合八角楼的红色历史,详细讲述了毛泽东同志率领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深入解读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时代之问,以及《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篇光辉著作中蕴含的革命智慧。师生们由此深刻理解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探索的历史必然性。


坝上村里忆初心:军民鱼水间的红色传承与振兴实践
实践团随后前往坝上村:急行军体验。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重走革命路,在山间寻找红色地标、辨识当地草药,切身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苦卓绝。抵达坝上村后,革命烈士李筱甫的孙子李祖芳老人热情接待了师生。他结合家族红色记忆,生动讲述了祖辈支援革命的感人事迹,以及近年来坝上村依托红色资源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历程。当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师生们深刻体会到军民鱼水情的深厚底蕴。中午,实践团成员们亲手制作红军饭,在红米饭、南瓜汤的质朴滋味中感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黄洋界上忆峥嵘:竹钉防线铸就的军民同心伟力
辞别老乡,实践团来到黄洋界哨口。基地刘文强老师站在当年的防御工事前,详细讲述了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英雄事迹,带领师生们重访哨口遗迹,重温“黄洋界上炮声隆”的壮阔历史,深刻领悟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涵。

红歌课上传薪火:经典旋律中的血脉共鸣传承
夜幕降临,实践团在基地报告厅参与了《歌声中的红色记忆》主题红歌课。基地简玉群、刘小如两位老师将全场师生分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团”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十八团”,通过解析红歌的时代背景与艺术特点,带领大家回顾《闪闪的红星》等经典影视片段,学唱《强军战歌》《打靶归来》《团结就是力量》《红星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歌曲。激昂的旋律中,师生们在歌声里追溯红色记忆,于合唱中凝聚奋进力量。


此次“红军的一天”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实践团师生在实地走访与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脉络、感悟精神伟力。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井冈山之行的丰厚收获转化为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让历久弥新的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