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开展第十三期手拉手集体备课活动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12-19 [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的重要理念,按照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的安排,12月6日,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开展了第十三期手拉手集体备课活动,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历程融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广才教授和孙向宇副教授作报告。

备课会由教研室主任孙向宇副教授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共有全省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此次集体备课会。

此次集体备课会上,孙向宇副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历程融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为题目,分享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晰中国式现代化历程融入“纲要”课的意义。在 “纲要”课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帮助学生更加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明晰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角色和地位,能够进一步推动“纲要”课教学目的的达成。二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历程融入“纲要”课的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际上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实践所表达的内容,但教材并不是处处切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因此,需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教材体系的基本原则。实际上,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纲要课”,不仅要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基本原则,即整体性、重点性和比较性。三是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历程融入“纲要”课的路径。中国式现代化融入“纲要”课,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同方面和环节寻求适宜载体和有效路径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内容进行融入。

张广才教授围绕《黑龙江地域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为题目,讲授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程的必要性以及黑龙江地域红色文化如何融入《纲要》课等问题。他认为,纲要课是宣传红色革命文化的一门政治色彩浓厚的历史课,但其本质上与纯粹的历史课有所不同,其本质还是一门政治课,因此,要强调政治课中红色文化育人的作用,要在课堂上强调红色文化在革命实践中突出的教化作用与影响力;要在《纲要》课中融入地域红色文化元素,也是为了更好体现地域文化在整个近现代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体现出红色文化为繁荣我省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省大省提供一个最直接的支持;要在《纲要》课中融入地域红色文化,也是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讲好身边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重要一步。

张教授还详细地介绍了黑龙江近现代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遗存与红色文化精神资源。在可见的物质文化层面,黑龙江地域留有大量革命文化遗存,以哈尔滨为例,这里有周恩来早期在哈活动旧址、刘少奇在哈指导工人运动居住旧址、陈谭秋在哈被捕地、陈云在哈工作旧址、赵尚志读书的许工学校与养伤之所、杨靖宇在哈秘密工作接头遗存、光芒街满洲省委旧址,其他如齐齐哈尔的江桥抗战遗址、马识途遇难地等;在辽阔的黑龙江大地上有着众多的纪念场馆,如东北烈士纪念馆、尚志《暴风骤雨》纪念馆、北大荒博物馆、大庆铁人纪念馆、牡丹江抗日纪念馆、孙吴抗日纪念馆、鹤北抗联纪念馆等等,此外分散各地众多的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如西满烈士陵园、昂昂溪苏军烈士陵园、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哈尔滨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哈尔滨绥芬河的苏联红军纪念碑等。这里人们仍然能够在现代化城市中看到政府为保护开发这些文化遗存与旧址所做出的努力。2011年统计,黑龙江全省共有遗址为1261处,其中革命遗址为924处;到2021年,省文化与旅游厅公布最新材料表明,黑龙江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46处、可移动文物2000处、近现代重要事迹和代表性建筑110余处;在精神层面,黑龙江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龙江四大精神(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还有本省一直提倡的突破高寒禁区精神等。

这些探索与思考对于广大“纲要”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提升教学实效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哈师大马院多年来一直注重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构建高校课堂,而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集体备课更能将个人智慧转化为集体优势,保障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希望我们广大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的组织下能够继续凝心聚力、研学相长,讲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纲要”课。